草壩蠶業(yè)新村位于滇南開遠,、蒙自兩縣之間,海拔比昆明低500m,,春秋兩季平均溫度常在攝氏23至27.5度之間,,溫濕度極少飽和,,實為育蠶理想的氣候,但附近農(nóng)民向來不育蠶,。1939年秋季試育秋蠶1兩8錢蟻量,,1940年春季試育春蠶8兩4錢,成績均非常良好,。自1939年秋開辦蠶戶訓練班,,招收女生30名,次年春季招收42名,,教以育蠶常識,,使開蒙一帶愿意從事蠶業(yè)婦女,接受養(yǎng)蠶繅絲專業(yè)技術(shù)培訓,,為將來成立正式蠶戶作準備,,也為打基礎。1940年秋期,,育蠶64兩蟻量,,以后開始逐年擴充,到1941年春期,,桑園漸擴大,,產(chǎn)葉量增加,育蠶量驟增至190余兩,,蠶作成績較佳,。到1944年,除公司自有的2個外,,并借用墾殖局所建的五,、六村,已有4個蠶村,。此時,,蠶室建筑工程已日漸完備,桑園面積已增至666.7公頃,。隨著桑葉產(chǎn)量的增加,,育蠶量增至450余兩,新村擴至4個村,公司育蟻量為最多時期,。
1940年晚秋期飼育蠶戶達16戶,,每戶4兩,共計64兩,,品種為洽桂×華六,。本期雖時間較晚,天氣過旱,,桑葉硬化,,仍收繭6650kg,每兩仍能得繭100kg以上,,足見草壩宜適育蠶,。1941年春期,蠶戶分兩種類型育蠶,,有經(jīng)驗者為非指導戶,,其他為指導戶。30戶家蠶戶,,每戶4兩,,共育蠶120兩。由于氣候適宜,,蠶兒發(fā)育良好,,入秋大量飼育,十三村為村友管理組,,完全為村戶內(nèi)非指導蠶戶,,10戶是指導蠶戶,29戶共收蟻187兩,。十六村為經(jīng)濟自育組,,由已經(jīng)結(jié)業(yè)的見習工讀生擔任飼育,在技術(shù)員指導下的兩批共收蟻192兩,。1942年春秋兩季所育蟻量與1941年相同,,1943年與1944年擴充至五、六,、十三,、十六、等4個蠶村,,蟻量總數(shù)為450兩,,適應666.7公頃桑園的產(chǎn)葉量及1個絲廠所需之原料。
1939年秋期成績表
1940年春期成績表
從以上兩表,,看到不但中歐雜交種可以在草壩新村公司飼育,,即歐系純種亦可粗放飼養(yǎng)。若與西皓×洽桂之繭層率與烘折推算,,每50kg約需干繭160kg左右,,適與原計劃400kg成絲50kg的預算相符。